环保科普

News

聚焦“双碳” | 一张图读懂各省双碳实施路径

发布时间:2021-08-23字体大小:

      所谓“碳达峰”,就是指二氧化碳年总量的排放在某一个时期达到历史最高值,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

      碳中和,是指当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植树、节能减排、碳捕集、碳封存等方式抵消人为产生的二氧化碳,实现二氧化碳净排放为零,也就实现了“碳中和”。

      2020年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中国是碳排放量大国,因此各省也承担起相应的排放责任,2021年,各省先后出台了自己“双碳”目标,从大范围启用绿色能源,到协同推进节能减排,到底各省都有什么具体大招呢?一图读懂,现在开始。

      1、北京

      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普遍推广,垃圾分类成为全市人民自觉行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持续下降,生产生活用水总量控制在30亿立方米以内。碳排放稳中有降,碳中和迈出坚实步伐,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北京示范。


      2、山西

      把开展碳达峰作为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牵引举措,研究制定行动方案。推动煤矿绿色智能开采,推动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抓好煤炭消费减量等量替代。加快开发利用新能源。开展能源互联网建设试点。探索用能权、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

      3、天津

      加快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制定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动钢铁等重点行业率先达峰和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实施工业污染排放双控,推动工业绿色转型。

      4、广东

      统筹抓好东西两翼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和科技创新资源优化布局,做大做强绿色石化、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部署要求,分区域分行业推动碳排放达峰,深化碳交易试点。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天然气、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提升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占比。

      5、浙江

      2021年,要启动实施碳达峰行动。大力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运输结构,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提高到20.8%,煤电装机占比下降2个百分点;加快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腾出用能空间180万吨标煤。

      6、重庆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建设一批零碳示范园区,培育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7、内蒙古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协同推进节能减污降碳;严格控制能耗总量和能耗强度,建设绿色矿山。

      8、云南

      加快国家大型水电基地建设,推进800万千瓦风电和300万千瓦光伏项目建设,培育氢能和储能产业,发展“风光水储”一体化,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9500万千瓦左右,完成发电量4050亿千瓦时。

      9、吉林

      加快风电、光伏制氢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落地,形成产业集群。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推动能源生产清洁化、消费电气化、配置智慧化。

      10、江苏

      制定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及“十四五”行动方案,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农业投入结构调整,扎实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壮大绿色产业,加强节能改造管理,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11、甘肃

      用好碳达峰、碳中和机遇,推进能源革命,加快绿色综合能源基地建设,打造国家重要的现代能源综合生产基地、储备基地、输出基地和战略通道。


      12、福建

      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增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重点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程,推进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区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13、辽宁

      科学编制并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支持氢能规模化应用和装备发展。建设碳交易市场,推进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营造林202万亩,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14、四川

      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实施产业园区绿色化、循环化改造,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实施节水行动。制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动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持续推进能源消耗和总量强度“双控”,实施电能替代工程和重点节能工程。


      15、湖南

      加快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终端设施建设。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支持探索零碳示范创建。

      16、宁夏

      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严守“三线一单”,推行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化改造,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单位GDP用水量、煤炭消耗、电力消耗均下降15%。

      17、青海

      着力推进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启动黄河梯级电站大型储能项目可行性研究。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大幅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

      18、江西

      加快充电桩、换电站等建设,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制定碳达峰行动计划方案,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深化“五气同治”和联防联控,争取更多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19、新疆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开展治沙治水和森林草原保护,持续开展大气、水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

      20、西藏

      加快绿色清洁能源、生态资源价值转换,创建国家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区。构建稳定可靠综合能源体系。到2025年,建成和在建水电总装机1500万千瓦以上。

      21、黑龙江

      落实碳达峰要求。因地制宜实施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供暖项目,优化风电、光伏发电布局。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

      22、广西

      强化能源保障,实施沿海清洁能源工程,实现县县通天然气,建设国家级石油储备基地,建成覆盖全区的绿色智能电网。

      23、河北

      制定实施碳达峰、碳中和中长期规划,支持有条件市县率先达峰。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打造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强化资源高效利用,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24、上海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快实施生态惠民工程,使绿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25、山东

      打造山东半岛“氢动走廊”,大力发展绿色建筑。降低碳排放强度,制定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

      26、海南

      提升清洁能源、节能环保、高端食品加工等三个优势产业。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80%左右,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新增400万千瓦。

      27、陕西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深入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进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28、河南

      构建低碳高效的能源支撑体系,实施电力“网源储”优化、煤炭稳产增储、油气保障能力提升、新能源提质工程,增强多元外引能力,优化省内能源结构。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5个百分点左右。

      29、安徽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培育壮大绿色新产业新业态。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为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赢得主动。

      30、湖北

      推进“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主导、现代服务业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数字湖北,着力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

      31、贵州

      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带来金山银山。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要实现“双碳”目标,面临较大的实现压力。“双碳”目标提出后,势必将通过目标任务分解和细化到各地,地方政府成为能否实现目标的关键所在和必要条件。而目前我国各省亟待出台双碳目标的政策细则。

      近日,全国碳市场系统联调测试已经开启,以便让企业尽快熟悉碳交易流程,保障全国碳市场如期顺利启动。目前首批参与者是控排企业,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暂不会参与。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双碳”也将涉及政府、企业、个人等众多不同主体,每个主体在其中具有至关重要而又各有侧重的作用。

      未来中国碳减排相关投融资机制也会进一步完善,增加资金来源和对地方的财政投入,更多的政策倾斜与资金投入也将成为助推地方“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力量。

      双碳背景下,第一人居将继续沿革零碳建筑技术与舒适健康人居环境技术,进行建筑电气化,运维低碳化的转型升级,拓展BIPV,光储直柔等技术应用,在保障健康舒适人居环境的前提下,践行低碳研发,低碳设计, 低碳建造与低碳运维的企业理念,助力建筑业早日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

浏览次数:4037

版权所有:2019 必威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2021076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1451号